【人民日报】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(节选)

2025-08-25

      编者按: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。许多大学被迫迁往西南、西北等地恢复办学,师生共克时艰。同时,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学校,培养坚定的革命战士。这些学校为抗日救国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,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      记者来到一些学校的办学旧址,寻迹抗战历史,重温峥嵘岁月,感受学校师生传承爱国主义传统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、服务当地发展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。

 

      共建医院

      护佑民生安康

      云南玉溪澄江市凤山公园,一座纪念苑常常吸引着当地市民参观驻足。纪念苑的主题石墙由云南、广东的代表性石材拼接而成,中间镂空的部分勾勒出抚仙湖的轮廓。

      “抗战期间,中山大学迁往后方,几经辗转,落脚澄江。抚仙湖是澄江的母亲湖,石墙象征着我们对澄江的感激之情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中山一院)普通外科副主任谭进富说。

      绕至背面,当年的办学大事记映入眼帘:与公路部门在技术、经费上合作,全线打通澄江至昆明的主要公路;校内党组织恢复,改组后成为澄江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;学生社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,推出《最后一滴血》等爱国剧目,唤醒民众支援前方抗战……

      “最后一件是‘情缘接续谱新章’。”谭进富介绍,中大回粤后,与澄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,包括参与医疗服务,连年选送优秀研究生支教等。

      在澄江,谭进富还有一个身份:玉溪市中山医院派驻专家、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主任。

      去年10月,玉溪市中山医院开诊。中山一院肾移植科副主任、玉溪市中山医院院长邱江介绍,该医院由云南省与中大共建,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,引进中山一院12名学科带头人、10名“银龄医师”。

      “80多年前,中大来到澄江,就致力于当地的公共卫生事业。”邱江说,学校设立附属医院、开办门诊部,“一位老人甲状腺肿大生瘤,医学院师生成功为其做了切除手术。一位妇女难产,接受了剖宫产手术……一次次外科手术,成为当地历史上的‘破天荒’。”

      铭记峥嵘岁月,携手共创辉煌。前不久,在中山一院牵头的腹腔镜胃肠手术直播中,5台高难度微创手术完成,超4300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。

      “我们不仅要把医疗技术带到澄江,更要指导年轻医生完成关键步骤。只有团队水平提升,才能服务更多患者。”谭进富说。

 

文/记者 黄超 丁雅诵 吴月 闫伊乔 高炳

报道链接:https://www.peopleapp.com/column/30050065747-500007049834

报道时间:2025-08-24